欢迎访问《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官方网站!

2010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0-06-25
  

  • 全选
    |
    临床研究
  • 周扬,高静,贾兴旺,向荣,田亚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37-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cellcarcinoma-relatedantigen,SCC-Ag)在鳞状细胞癌(鳞癌)和良性疾病中的诊断和临床监测意义及其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对167例鳞癌患者、96例相关良性疾病患者和9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清SCC-Ag水平的检测,对各组SCC-Ag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鳞癌患者血清SCC-Ag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和良性疾病患者(P<0.01),SCC-Ag对鳞癌的诊断灵敏度为61.1%、特异性为91.7%,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表示SCC-Ag对鳞癌的诊断较为准确,可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宫颈鳞癌SCC-Ag表达水平和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但与病理分化不相关;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SCC-Ag表达水平分布差异显著(P<0.05)。血清SCC-Ag表达水平可作为肺鳞癌、宫颈鳞癌以及食管鳞癌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在鳞癌及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 代峰,吴家胤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40-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糖蛋白抗原72-4(CA72-4)、肿瘤相关物质(TSGF)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利用免疫放射法(IRMA)检测PGI,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CA72-4,生化比色法检测TSGF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并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及正常人做对比,分析3种指标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及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胃癌组PG-I含量为34.76±10.16μg/L,明显低于各对照组;CA72-4为5.92±2.53U/mL,TSGF为132.11±14.65U/mL,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胃癌组血清PG-I、CA72-4、TS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85%、42.85%、45.71%,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0%。血清PG-I、CA72-4、TSGF与胃癌诊断及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助于判断胃癌的转移及预后,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胃癌诊断的准确率。
  • 郑照军,孙伟莉,袁媛,郑晶,陶健,李卫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43-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超敏CRP(hs-CRP)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应用强生VitrosECi免疫发光仪对血清NT-proBNP的含量进行测定,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的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中NT-proBNP和hs-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NT-proBNP和hs-CRP,对ACS诊断的特异性可达100%。结论:血清中NT-proBNP和hs-CRP的联合测定对ACS的分析判断有重要意义。
  • 董玲,李明利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46-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B12)测定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价值。随机选择105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双下肢肌电图电生理检查,根据有无肌电图异常,分为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组,以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cy和血清FA、VitB12。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的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血清FA和VitB12水平明显降低,两组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而FA和VitB12的降低可能是诱发高同型半胱氨酸的重要因素,它们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互为因果关系。
  • 郑飞波,柳炳吉,梁杰,朱文茹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48-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131I结合碳酸锂治疗Graves病(GD)患者中,碳酸锂对甲状腺摄碘率及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58例GD患者口服碳酸锂250mg,3次/天,连续15天,分别于服用碳酸锂前及服用碳酸锂后第7天行2、4、24h甲状腺摄碘率测定,然后给予GD患者131I治疗;随访两年,按随访结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58例患者服碳酸锂后,2、4、24h的甲状腺摄碘率均有明显升高,分别较服用前升高13.1%、21.7%、26%,口服碳酸锂前后甲状腺摄碘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8例患者经131I治疗后,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定期随访,50例治愈,治愈率达到86.2%,8例未愈。碳酸锂的应用提高了甲状腺摄碘率,延长了131I的有效半衰期,在保证较高治愈率的前提下,减少了病人服碘量,从而减少了个人的辐射剂量和对公众的辐射危害,扩大了治疗范围。
  • 唐小玲,毛绍蓉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50-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变化及其意义。6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组,4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RIA法测定NSE含量,用EIA法测定GST含量,数据用PEMS3.1软件处理。结果表明:研究组NSE和GS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NSE和GST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变化,并可以动态评估治疗效果。
  • 时丽,姚尚武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52-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估计其传染性程度,为精神病患者乙肝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用ELISA方法检测我院三年来门诊及住院精神病患者乙肝五项指标,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5031例血清标本中检出HBV血清学标志物3023例,总感染率60.1%。血清学标志物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两组共20种模式。结论:乙肝五项指标检测结果显示,精神疾病患者较同类人群血清总感染率偏高,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也较为复杂,除HBsAg阳性、抗-HBs阴性、HBeAg阳性、抗-HBe阴性、抗-HBc阳性组具有传染性外,其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传染性。建议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注射乙肝疫苗,以减少乙肝的传染率。
  • 基础研究
  • 张阳东,温新宇,董矜,李立青,王玲,田亚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54-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β-肌动蛋白(β-actin)、信号识别颗粒14(SRP14)和18S-rRNA等3个管家基因在冠心病(CAD)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差异。提取外周血RNA,经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应用荧光标记技术及GenomeLabGeXP基因表达分析系统检测3个管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3个管家基因在对照组和CAD组中β-actin表达的差异最小,SRP14次之,18S-rRNA的表达差异较大,提示管家基因β-actin和SRP14可作为检测CAD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内部参考基因。
  • 印永祥,韩晓枫,赵益明,何杨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57-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中CD4+Notch1+T细胞(Notch1+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白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雌性CBA/J×雄性Balb/c为正常妊娠模型,以雌性CBA/J×雄性DBA/2J为自然流产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例未孕CBA/J雌性小鼠、6例正常妊娠模型孕14天CBA/J雌性小鼠和6例自然流产模型孕14天CBA/J雌性小鼠脾细胞中CD4+Notch1+T细胞,同时运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IL-10的表达水平。相比于未孕组,正常妊娠模型中CD4+Notch1+T细胞比例减少,而自然流产模型中CD4+Notch1+T细胞比例增加,正常妊娠模型与自然流产模型中CD4+Notch1+T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Notch1+T细胞比例与IL-10负相关(r=-0.568,P<0.05)。结论:CD4+Notch1+T细胞可能参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拮抗Notch1+表达有可能成为治疗URSA新途径。
  • 李眉,戴皓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60-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门控心肌断层显像中左室短暂性缺血扩张被认为是严重冠心病(CAD)的标志。目前对影响左室短暂性缺血扩张的因素还不确定。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能影响左室短暂缺血扩张的临床因素,特别是可独立影响心内膜下血流灌注的因素,如左室肥大(LVH)和糖尿病(DM)。对87名行负荷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的患者,采用QGSPECT软件自动对短暂性缺血扩张进行定量分析。左心室短暂性缺血扩张率(TID率)的cutoff值≥1.22代表短暂缺血扩张。采用标准20段、5点打分系统定量缺血心肌(缺血分数SDS)。LVH定义为M-型超声的左室壁厚度>;11mm。严重CAD定义为左前降支或者右冠及回旋支动脉严重狭窄(≥90%)。87名患者中,13名有左室短暂性缺血扩张,这13名中9名有LVH,11名有糖尿病(DM),10名有严重CAD。严重CAD、DM及LVH是短暂性缺血扩张的独立预测因素。LVH及DM增加了严重CAD发生短暂性缺血扩张的几率。在严重CAD,短暂性缺血扩张的发生率,由无LVH的10%增加到有LVH的55%(P<0.01)。同时,由无DM的4%增加到有DM的86%(P<0.01)。门控心肌断层显像中左室短暂性缺血扩张与严重CAD密切相关,但LVH和DM的存在改变了严重CAD发生左室短暂性缺血扩张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 方法研究
  • 金京南,林博,王冠轶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66-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室室内质控的设计和再评估需要几步,先要确定要求的质量,评价分析方法性能,确定需要质控检出的误差大小,获取有关候选质控方法性能特征的信息和选出适合实际检验工作需要的质控规则和质控检测个数。本文通过评价免疫球蛋白室内质控的实例阐述应用临界误差图选择质控的方法和采取全面质量控制的策略。
  • 赵晖,赵运转,王雅杰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69-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传统的唾液酸酶测定法和改良的甲酚蓝唾液酸酶法对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价值。随机抽取妇科门诊37例病人标本,利用Nugent评分法进行确诊,使用经典的唾液酸酶测定法和改良的甲酚蓝唾液酸酶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Nugent评分法进行统计分析。37例患者中5例被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甲酚蓝唾液酸酶法的特异性、准确度、正确诊断指数高于传统唾液酸酶测定法,甲酚蓝唾液酸酶法的假阳性率低于传统唾液酸酶测定法。甲酚蓝唾液酸酶法操作快速、简便,结果容易判读,假阳性率低,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均符合临床要求,值得推广。
  • 余琦,李宁,杨江辉,宋业颖,白雪娟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71-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法(TCT)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在子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对18534例妇科宫颈刷检标本进行TCT检测,其中257例标本采用导流杂交技术(FTH)检测HPV分型。结果表明,257例标本中,108例HPV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42.1%),包括93例高危亚型感染,15例低危亚型感染,20例感染两种以上HPV亚型,149例HPV为阴性(57.9%)。HPV是诱发女性宫颈癌及生殖器病变的主要病源。TCT检测技术联合HPV分型应用于宫颈癌早期防治以及确诊子宫颈病变具有着重要意义。
  • 王燕,窦恒利,胡成进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74-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结合抗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单克隆抗体(mAb)、胶体金标记技术,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了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对临床痰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能在3~15min内完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高、稳定性强,检测灵敏度能达到105CFU/mL。与传统细菌培养方法相比,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相对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80%和90.6%,两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86%。结论:利用抗铜绿假单胞菌单克隆抗体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适合现场快速、特异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 魏利召,林凯,蔡力力,刘玉荣,丁海琴,王嫄,白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79-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两种大便潜血实验方法—单一免疫法(胶体金单克隆抗体血红蛋白检测法)和联合免疫法(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联合免疫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抗干扰性,以便在工作中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用单一免疫法和联合免疫法检测人7种不同浓度血红蛋白液,对比其灵敏度。取人经常食用的6种动物血红蛋白检验单一免疫法和联合免疫法的特异性和准确度。比较单一免疫法和联合免疫法对107例经内窥镜检查确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阳性检出率。结果显示,单一免疫法和联合免疫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同,联合免疫法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优于单一免疫法,单一免疫法可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反应。联合免疫法是目前检测大便潜血的较好的方法,将转铁蛋白作为补充检测手段是临床判断是否存在隐血的较有价值的方法。
  • 研究报告
  • 叶涛,徐浩,吴秋莲,弓健,王兵彦,潘东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82-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峻,胡必成,别巧巧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84-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克斌,张亚萍,王景昌,李陇芬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85-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苏国皊,陈萍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86-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魏立,黄艳春,赵娜,李红梅,郭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87-1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述莲,郑继伟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8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徐向东,王海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90-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91-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少华,邵国强,王自正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93-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黄潇,陈志威,聂秀利,徐英,陈建忠,严惟力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96-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卢霞,王荣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199-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杜希英,秦绪记,杜光菊,聂秀利,陈志威,管樑,严惟力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202-2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黄火强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3): 205-2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